氫能上市公司,為何股價難逃大跌厄運?
來源:原創 2024-12-16
隨著氫能產業的不斷發展,選擇上市的氫能公司越來越多。截至2024年12月,在境內外上市的氫能企業多達XX之多。然而,從各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看,絕大部分公司市場表現乏善可陳,無論大盤表現如何,氫能上市企業多數難逃下跌命運。
國鴻氫能閃崩40%
2024年12月5日,國鴻氫能在港股上市一周年之際,遭遇了股價大幅下跌。當天該股一度暴跌超過40%,最終收盤報12港元/股,跌幅達36.84%,市值縮水至62.17億港元。
此次股價暴跌與股東禁售股份解禁潮有關。根據國鴻氫能此前的公告,最大股東廣東鴻運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及其他現有股東的禁售股份于12月4日到期。這次解禁涉及47名股東,解禁股份超過3.58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約69%。盡管解禁期結束,但股價的劇烈波動也暴露出市場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擔憂。
國鴻氫能的業績也未能支撐股價表現。根據2024年中期報告,國鴻氫能的收入為1.33億元,同比下降37.3%。主要原因是公司所處的氫燃料電池行業仍處于商業化早期,產能釋放需要時間。特別是公司正在推進的新一代氫燃料電池產品鴻芯GIII和鴻途H系列系統進入量產導入階段,導致毛利率大幅下滑,從去年同期的17.4%降至0.6%。虧損方面,2024年上半年虧損額為2.12億元,同比擴大70.8%。
面對當前的困境,國鴻氫能并未停滯不前。12月5日,國鴻氫能通過全資子公司上海鴻源瑞氫能科技有限公司進一步拓展業務。新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元人民幣,經營范圍涵蓋站用加氫及儲氫設施銷售、儲能技術服務等。國鴻氫能通過這一舉措深化了其在氫能源產業的布局,顯示出公司在長期發展中的戰略性眼光。
國鴻氫能雖然面臨著短期的業績壓力和股價波動,公司仍在通過加大技術投入和業務擴展,尤其是成立全資子公司,力圖穩固其在氫能源領域的領先地位。
重塑能源“流血”上市
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從默默無聞到行業領軍,僅用了不到九年的時間。從創業初期在氫燃料電池技術上的執著鉆研,到實現燃料電池系統、電堆、膜電極和雙極板等全鏈條產品的自主研發與量產,重塑能源在氫能科技領域的實力無可爭議。
據相關統計,2023年,重塑能源在中國氫燃料電池系統市場的份額已達到23.8%,其搭載在重卡上的系統更是占據了42.4%的市場份額。
2024年12月6日,重塑能源正式登陸港股。然而,重塑能源的財務業績并不理想。自2021年以來連續虧損,截至2024年5月,虧損額累計超20億元人民幣。今年前五個月,重塑能源僅交付11臺燃料電池系統,較2023年同期的85臺減少87%。
上市首日,該公司報收147.10港元,微漲0.07%,市值為127億港元。12月9日,重塑能源股價出現下跌,報收142.00港元。
面對這樣嚴峻的局面,也不難理解重塑能源為何一直走得如此艱難。
億華通難逃虧損困境
2020年,億華通聯合中國一汽、東風公司、廣汽集團、北汽集團、豐田汽車成立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北京)有限公司,登陸科創板。2023年,億華通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當時總市值達101.89億港元。
10月30日,億華通(688339)披露了2024年第三季度報告。財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約3.17億元,同比增加7.9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約2.58億元,基本每股收益虧損1.11元;上年同期營收約2.93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約1.93億元,基本每股收益虧損0.84元。
億華通是中國燃料電池系統研發與產業化的先行者,也是國內首家同時在“A+H”股上市的氫能企業。盡管在行業內占據領先地位,但受限于國內氫能市場尚未全面打開,億華通仍難逃虧損困境。
國富氫能虧損幅度有所擴大
2024年11月15日,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港交所上市,每股發行價格為65港元,發行股本600萬股,募資4.38億港元。上市首日,國富氫能股價開盤大漲,漲幅一度漲超30%,最終每股收于78港元,漲幅高達20.00%。
國富氫能自2016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氫能“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核心裝備的研發和制造,成為國內領先的氫能裝備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商。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023年按國內車載高壓供氫系統、中國車載高壓儲氫瓶的銷售額計,國富氫能均排名第一,市占率分別為23.6%、26.2%;2023年按在中國已建的裝備公司的設備的加氫站數量計,國富氫能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25.7%。
政策利好之下,國富氫能至今尚未盈利,且虧損幅度有所擴大,對此,國富氫能在招股書中也表示,考慮到中國氫能行業的起步階段,氫能相關行業仍處于發展階段,成本相對較高、技術未成熟、市場需求有限、缺乏規模經濟、成本高昂等因素影響行業市場參與者的盈利能力。
氫能上市公司在發展過程中確實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可謂道阻且長。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氫能上市公司業績表現欠佳,盈利能力較弱。以億華通為例,雖已成功上市,但長期處于虧損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氫能企業在當前階段面臨著諸多經營挑戰。
其二,氫能概念在市場中存在頻繁炒作的情況,股價等市場表現往往呈現短期性特征。即便在某些時段部分氫能相關股票股價表現較好,但一般也是受階段性炒作推動,從長遠角度來看,隨著市場逐漸回歸理性,股價也隨之回歸合理區間。
其三,氫能產業整體上處于發展初期,市場需求和產業鏈有待進一步完善。規模化較低,成本難以下降,進而影響了企業的盈利水平以及整個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