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新能源“退出”中國,動力電池進入“內戰”
來源: 中電能協新能源汽車 2021-09-15
LG新能源“離場”,國內企業“強者恒強”
盡管從今年1~8月份的總動力電池裝車量來看,LG新能源依舊被排進了前五,但可想而知的是,如果LG新能源的動力電池裝車量依舊如8月份一般毫無起色,那么在今年剩下的4個月里,LG新能源被國內企業超越的結果,已成定局。
而且可以“以史為鑒”的是,自8月份之后,中航鋰電動力電池的總裝車量已經超越了LG新能源,向前更近一步。
有消息稱,LG新能源之所以在國內的動力電池市場會一落千丈,可能是因為某款功率芯片受到了“芯片荒”的影響。但縱觀全局,LG新能源的“離場”亦有可能與其全球化戰略有關。畢竟相對于寧德時代“自留地”的國內市場而言,LG新能源更加去注重其他國際市場的布局,才算得上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
而相對比國際動力電池市場的復雜多變,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的形勢反而變得更加明朗——強者恒強,多頭并進。
如果不考慮LG新能源的中途“離場”,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在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的地位可謂是“巋然不動”。具體而言,寧德時代有著以特斯拉為主的諸多車企的“擁護”,而比亞迪則憑借自己整車廠的身份以及自研刀片電池的存在“披荊斬棘”。
而從數據上可以直接觀察到的是,除了“強者恒強”,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的“多頭并進”趨勢也正初露端倪。縱向對比來看,這種“多頭并進”的變化,在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裝車量排名的中低部分尤為明顯。
8月份相關數據顯示,排名8~10位的欣旺達、捷威動力,以及億緯鋰能的動力電池裝車量基本一致;而與之不出其右的是,排名13~15位的華鼎國聯、瑞普能源以及多氟多新能源的動力電池裝車量,亦是基本相同。
換言之,智能電動汽車時代,動力電池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而從整車廠的角度出發,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便是規避“被斷供”等突發情況的最基本、簡單且有效地操作。
磷酸鐵鋰再次趕超三元材料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2021年8月份,國內動力電池產量共計19.5GWh,同比增長161.7%,環比增長12.3%。而在裝車量方面,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12.6GWh,同比上升144.9%,環比上升11.2%。
總產量與總裝車量數據的環比增長,意味著今年8月份的動力電池市場依舊處于持續增長狀態。而具體到動力電池的技術路徑,8月份的數據顯示,磷酸鐵鋰電池再次從產量和裝車量的兩個維度,趕超了三元材料電池。而且對于磷酸鐵鋰電池來說,下一個目標則是:在年裝車量上,對三元材料電池實現超越。
產量方面,三元材料電池產量為8.4GWh,占國內動力電池總產量的42.9%,同比增長91.5%,環比增長4.8%;磷酸鐵鋰電池產量11.1GWh,占國內動力電池總產量的56.9%,同比增長268.2%,環比增長18.8%。
裝車量方面,三元材料電池共計裝車5.3GWh,同比上升51.9%,環比下降2.1%;磷酸鐵鋰電池共計裝車7.2GWh,同比上升361.8%,環比上升24.4%。
綜合數據來看,磷酸鐵鋰電池的“大勢”已成,尤其是在裝車量方面,盡管三元材料電池的環比下降額度較7月份有所下降,但在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持續環比增長的情況下,兩者的差距正被拉扯的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