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作為一種來源廣泛、清潔無碳、靈活高效的二次能源,在小汽車、軌道交通、船舶、航天、物流、供電供暖等領域,有著豐富而廣泛的應用前景。
加快發展氫能產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重要舉措。那么我國氫能發展目前面臨怎樣的瓶頸?又有怎樣的優勢呢?
在《中國經濟大講堂》的演講中,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中國氫能聯盟理事長凌文指出,我們中國有非常好的工業制造業基礎和創新驅動的體制優勢,相信可以找到正確的路徑,把氫能源全產業鏈完全打通。
他表示,氫能源的利用要從氫的制備開始,要制備氫、儲存氫、運輸氫,到最后分配氫、使用氫。
整個這樣一個產業鏈需要我們氫能源各個領域都要有自己的支撐。對我們中國來說,我們的基礎工業、實體工業,特別是我們的制造業,恰恰是我們最強的地方。再比如說制備,我們攻關了很多的核心技術,在我們山東,我們已經有很好的解決方案.
那么像材料,大家知道,5公斤的氫能夠跑650公里,非常好,但是我告訴第二個數據大家就不喜歡了,5公斤的氫需要多重的氫罐來存儲它呢?
現在全世界最好的氫罐也就是70公斤。70公斤的氫罐來裝5公斤的氫大家覺得合算不合算?但是沒有辦法,它太難儲存,它太輕了,逃逸性太好了。必須用這樣的辦法來做。
但是別忘了我們中國的材料工業,特別是新材料,這是未來我們寄希望最大的一個行業。那未來能不能攻關?
比如說工業陶瓷我們山東做得很好。通過我們的攻關,像碳纖維,像許多其它的這些新材料技術用下來能不能做到50公斤?30公斤?20公斤?如果20公斤的氫罐加上5公斤的氫,也就是25公斤。
那將來可能就不是用加氫站的模式,而是我們可以通過氫瓶的替換,就像過去我們老百姓用替換液化氣罐方式一樣。我們中國有非常非常好的工業制造業的基礎,我們相信可以找到正確的路徑,把整個全產業鏈完全打通。
有一個小故事,就是我和國外一個很著名的500強公司的董事長交流的時候,他說“我們中國未來非常可怕”,我說為什么呢?他說“我以前想解決問題的思路很簡單,就是我缺這個工程師,我把他引進來,我缺那個技術,我把它引進來。
因為我的公司足夠大,足夠強,我可以把這些人都請來解決問題。你們中國卻不一樣,在你們中國,只要你們的政府真正想干這個事,你的打法跟我不一樣。我們是缺什么找什么,你是缺材料,就把中國最牛的材料工業的工廠、公司找來;缺電池堆,就把中國最好的燃料電池電池堆的研究所找來”。
我們這種創新驅動的體制,就是我們的體制優勢。這種優勢造就了一種什么結果呢?那就是只要我們中國人、中國政府齊心協力想干一件事,我們就一定能夠干好,而且一定能以比較高的效率、速度來干好。所以他對我們中國未來的氫能源發展寄予了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