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氣儲運產業是氫能產業的中間環節,聯結著產業鏈前端的制氫和后端的氫能應用環節。氫氣儲運產業包括低溫液態儲運裝備、高壓氣體儲運裝備、儲氫新材料、加氫站建設與運營等產業子環節。
儲運裝備方面,我國現有各級壓力容器制造許可證的企業三千余家,其中有制造移動式壓力容器(鐵路罐車、汽車罐車、罐式集裝箱)許可證的企業三十余家,能制造低溫移動式壓力容器的只有十幾家。
我國生產高壓儲氫容器的技術與工藝已經取得突破,能夠生產45MPa無縫氫氣鋼瓶,目前正在研制 87.5MPa 的鋼內膽碳纖維全纏繞氫氣鋼瓶,碳纖維鋁膽氣瓶性能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我國還制定了國際上首部高壓儲氫容器國家標準——《固定式高壓儲氫用鋼帶錯繞式容器》(GB/T 26466—2011),但目前主要受制于氫氣未能大規模使用,產業規模還較小。
儲氫材料方面,目前日趨成熟和具備實用價值的儲氫金屬材料有稀土系、鈦鐵系、鈦鋯系以及鎂系。全國有10多家儲氫合金生產企業,年產能約為2.4萬噸以上,國內生產的傳統 LaNi5型儲氫合金在技術、工藝水平、產品性能上和國外已經相差無幾。我國稀土儲氫材料的產量已經超過日本,占全球產量的60%以上。
加氫站方面,全球加氫站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加氫站數量不斷增長。根據H2stations.org發布的全球加氫站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年底,全球共有369座加氫站,其中歐洲擁有152座,亞洲擁有136座,北美擁有78座。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已建成或在運營的加氫站有26座。
隨著氫能的廣泛應用,未來氫氣儲運產業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其中較為重要的就是儲運裝備和加氫站建設。
從氫氣價格組成來看,氫氣儲運成本占總成本的20%左右,在當前階段,由于氫氣產地與消費地存在差異,選擇合適的氫源是降低氫氣儲運成本的較好選擇;而通過提高儲運裝備的國產化率、降低加氫站建設和運營成本是降低成本的最好選擇。
隨著各國氫能源汽車的推廣,全球主要國家將加快加氫站建設。到2020年,以日本、德國為代表的國家加氫站的規劃建設總數將超過435座,其中日本的規劃建設數量最多達到160座,其次為德國規劃建設100座加氫站。
隨著燃料電池車對氫氣需求量的增加,我國的加氫站數量會逐步增加。根據《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到2020年我國加氫站數量達到100座;到2030年我國加氫站數量達到1000座,高壓氫氣長輸管道建設里程達到3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