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德:押注中國市場的燃料電池“元老”
來源:原創 2020-09-11
巴拉德動力系統公司近日在其官網發布新聞稱,使用巴拉德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和產品的中重型商用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全球運營里程累計已超過5000萬公里,與2017年相比增長超過5倍,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巴拉德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和產品(2019年已推出第8代動力模組)集成到燃料電池車輛中,多年來已為全球15個國家的約1000輛燃料電池電動客車和2200輛燃料電池商用卡車提供零排放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超過5000萬公里的運營里程數中,約有70%來自于在中國部署的燃料電池車輛,30%來自歐洲和北美。未來巴拉德將會繼續把中國作為其戰略主戰場,但單一的技術轉讓卻難掩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企業發展歷程
巴拉德全稱為巴拉德動力系統公司,于1979年由“燃料電池之父”Dr. Geoffrey Ballard在加拿大創立。巴拉德最初是一家研制鋰電池的高科技公司。
1983年,公司開始從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開發和研制業務。1992年,巴拉德在政府的支持下,為運輸車輛研制了88km的PEMFC(質子交換膜)動力系統,以PEMFC為動力做試驗車進行演示。1993年,巴拉德推出世界上第一輛運用燃料電池的電動公共汽車樣車。
因此,巴拉德是燃料電池界名副其實的 “元老”。本田、大眾、奔馳、豐田和福特等眾多車企的第一代燃料電池汽車均基于巴拉德的燃料電池電堆而開發。
巴拉德最早在1990年就申請了專利,到了90年代后期專利申請量開始快速增加,并與2001年達到了最高峰。公開資料顯示,巴拉德被引用次數超過60次的專利超過20余個,其中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專利族的被引用次數超過200次。而專利被引用情況可以確定專利的質量和影響力。
從巴拉德被專利被引用情況可以看出,巴拉德公司的燃料電池技術遙遙領先于同行業,而且巴拉德的專利在全球進行布局和占領,因此巴拉德燃料電池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具有技術領先地位。
以下為巴拉德電堆集成后模塊化系列產品功率及應用領域。
資料來源:巴拉德官網
巴拉德自1983年公司開始從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開發和研制業務,迄今為止已有37年,累計投入研發費用超過10億美元,申請超過1500項專利和專利使用權,生產超過300萬片膜電極(MEA),在全球各地的客戶中部署了超過670MW的燃料電池組產品,與超過15家巴士制造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
燃料電池界“元老”
中國燃料電池的發展,加拿大巴拉德動力系統公司是一個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焦點。巴拉德與中國的關系始于2013年。2013年,巴拉德公司逐步授權多家中國公司燃料電池技術轉讓,在中國建立依賴自身技術的生產線,并向中國燃料電池汽車供應巴拉德的產品。
國內公司通過購買巴拉德公司技術專利來直接切入燃料電池領域。其中,以國鴻氫能和大洋電機和濰柴動力為主。
國內企業除了購買巴拉德公司的技術專利并開展了一系列的建設生產活動之外,濰柴動力和大洋電機更是直接通過股權投資來加強與巴拉德合作。
2016年7月26日,中山大洋電機出資2830萬美元,購入巴拉德 9.9%股權。2018年11月13日,巴拉德與濰柴動力達成戰略合作交易,濰柴動力通過其香港子公司向巴拉德注資1.64億美元,獲取巴拉德19.9%股權,成為最大單一股東。第三大股東為英美鉑業(占股2.0%,為全球最大鉑金生產商),第四大股東為日清紡(占股1.5%,日企業,與巴拉德合作卡法非金屬催化劑),其它股東共占剩余的66.7%。
從巴拉德的收入結構(區域占比)上來看。2019年中國地區收入占巴拉德總營收的比例達到了44.33%,中國超過了歐洲成為了巴拉德的第一大市場。
2020年中國地區仍將是巴拉德營收貢獻的主力軍。國鴻氫能股東美錦能源(000723.SZ)近期披露的信息顯示,國鴻氫能于2019年和巴拉德針對下一步合作進行了第二輪商務談判,2020年國鴻氫能將采購20萬片巴拉德生產的膜電極。
此外,2019年12月,巴拉德收到合資企業濰柴巴拉德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價值1920萬美元的膜電極組件采購訂單,根據膜電極組件長期供應協議計劃在2020年完成交付。
巴拉德總裁麥楷文在一次演講中表示:“中國制造業規模全球最大,并擁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未來燃料電池汽車在中國的發展空間極其廣闊,中國仍然是我們未來的主戰場。
中國主戰場
中國市場龐大,巴拉德也將中國作為其燃料電池業務主戰場,中國燃料電池產業向重型貨車傾斜對巴拉德的優勢也非常契合。但是押注中國市場,也面臨著較高的風險。
第一,技術服務費不可持續。從巴拉德營收結構中得知,2019年營收貢獻排在第一位的是技術解決方案,占比高達53.25%。但我國針對燃料電池行業長期依賴國外的情況調整了補貼方式,將傳統的購置補貼轉變為補貼核心技術,因此未來國內眾企業勢必會解決關鍵核心材料技術,擺脫對巴拉德的依賴,同時,巴拉德早期一批核心技術也將滿20年的專利保護期,屆時通過技術轉讓所取得的收入還能否保持持續增長將會是很大的疑問。
第二、來自競爭對手的風險。巴拉德在燃料電池領域并不屬于壟斷地位,在市場上有著其他的強力競爭對手,如果中國合資公司在合作期限結束后選擇另一個核心零部件供應商,那么巴拉德在中國的布局將成為一場爛仗。
第三,巴拉德盈利模式過于單一。巴拉德的收入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燃料電池產品的銷售,其次是技術解決方案。
以競爭對手Plug Power為標的。Plug Power2019年營業總收入為2.30億美元,是巴拉德的兩倍。Plug Power的營收包括燃料電池系統及相關基礎建設銷售、燃料電池系統及相關基礎建設服務、購電協議以及客戶燃料。Plug Power不僅銷售產品,還同時提供氫氣供應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已形成制氫、儲運氫、加氫以及燃料電池銷售的一條龍服務。
因此,巴拉德雖然看到了中國市場未來巨大的機會,以中國市場為重點的戰略方向沒有錯,但巴拉德僅靠目前單一的技術優勢難以保證未來在中國市場的長期競爭力,作為燃料電池屆的“元老”押注中國市場實則是把雙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