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臨港“十四五”期間將建4座油氫合建站,謀劃可再生能源制氫
來源:澎湃新聞 2021-02-03
2月1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綜合能源“十四五”規劃》發布,提出推進建設上海第二LNG站線項目,新建4座油氫合建站,建成氫燃料電池動力的中運量公共交通線路(T6線),謀劃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氫、高效低成本氫氣儲運、加氫站建設、燃料電池熱電聯產等。依托“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等既有國際交流平臺組織開展國際綜合能源發展論壇,打造中國綜合能源領域的世界級合作與交流平臺。
臨港新片區聚焦先行啟動區(119.5 平方公里)開發建設,重點區域產城融合(386平方公里)整體發展,構建重點區域“一環、一帶、 一心、多網融合”的綜合能源發展功能布局,有序推進新片區綜 合能源發展。
到2025年,新片區天然氣供給能力達到16.5億立方/年,光伏累計裝機提高到340兆瓦,風電累計裝機提高到800兆瓦,新建交通綜合能源補給站13個,其中含加氫功能站點4個。
持續發揮保障電力供給基礎作用,到2025年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達50%;可再生能源電力 占電力消費總量的28%, 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49%。新建民用建筑的綠色建筑達標率達 100%,港口岸電設施覆蓋率達到100%。
到2025年,區域供電可靠性達99.995%;開展工商業用戶需求側響應試點,初步形成需求側機動調峰能力30兆瓦左右。
“十四五”期間,臨港新片區要推進220kV及以上電網建設,完成臨港重燃試驗電站和奉賢海上風電場的并網接入,繼續推進新片區500千伏遠東站主變擴建。推進110kV電網建設,推進頂科、洋基、青涌等16個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推進10千伏配網建設,對先行啟動區發展較成熟地塊10千伏電網進行“鉆石型”配電網結構改造,構建以開關站為核心的雙環網結構,供電可靠率達99.999%以上。
推進管網和應急站點布局,新建15公里以上次高壓燃氣管道和190公里以上中壓燃氣管道,推進建設上海第二LNG站線項目。探索光伏適應場景,實現新建廠房光伏屋頂全覆蓋,新增分布式光伏200 兆瓦以上。布局氫能利用場景,新建4座油氫合建站,建成氫燃料電池動力的中運量公共交通線路(T6線),探索氫能物流、氫能分布式供能、氫能樓宇等典型氫能應用場景。
“十四五”期間,新片區要建設“多位一體”交通綜合能源補給站,建成先進智造片區和滴水湖核心片區范圍內古棕路、平宵路及X2路等13座交通綜合能源補給站,逐步解決站點能源種類單一、能源儲量不足、網絡分布不均等系列問題。
在臨港物流園區、S2高速、洋山深水港區全面推廣LNG、氫能等綠色能源,面積超過2400平方米的新建站點均設置2-3個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將人臉識別、無卡支付、 車牌識別等先進技術在新建站點全面推廣,“一鍵加油”功能在新片區交通綜合能源補給站覆蓋率達100%。
新片區要構建綜合能源市場交易體系。以新片區六大典型區塊為依托,培育售電商、綜合能源運營商和第三方增值服務供應商等新型市場主體,逐步建設以能量、輔助服務、新能源配額等類似標的物的多元交易體系。
新片區要充分利用臨海優勢,開展深遠海風電技術、海洋能應用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借助氫能產業發展建設,謀劃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氫(P2G)、高效低成本氫氣儲運、加氫站建設、燃料電池熱電聯產等前沿技術領域,構建氫能研發基地。
規劃提出,要以新片區政府或龍頭企業為核心,以區域高校為依托,成立區域綜合能源“雙創”戰略聯盟、“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聯合實驗室”,推進“政產學研金”深度合作。依托“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等既有國際交流平臺組織開展國際綜合能源發展論壇,打造中國綜合能源領域的世界級合作與交流平臺。
展望2035年,新片區全域形成中國特色國際領先能源互聯網為特征的新一代綜合能源體系。形成“一環網、三壓力等級、六氣源站”的天然氣管道輸配系統,完成“1主+3輔”應急服務站點空間合理布局。建設以成品油、天然氣、氫能、電能等綠色能源互為補充,兼具其他智慧增值服務的綜合交通能源服務體,站點密度達到12座/百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