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副產氫或成中短期制氫路線突破口
來源:中國能源報 2020-08-26
業內認為,無論電解水制氫還是工業副產氫,依靠單一路徑的氫源遠遠滿足不了未來發展所需,因此,未來的氫源供給應走分階段、多元化的道路。
在日前舉辦的“制氫:低成本氫源路徑解決方案”網絡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指出,我國工業基礎設施完善,工業制氫產能全球領先。在此背景下,氫源更易獲取、更加便宜的工業副產氫是中短期內最現實、最具經濟性的制氫方式之一。
氫將成為重要能源載體
“未來能源網絡會以電網、氣網、氫網形成三網合一的多產品、多方位、多形態的立體網狀結構,實現多能互補、能源有效轉換。氫能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載體,可以消納富余電量,并可靈活轉化電能和部分替代天然氣,是能源三網合一的核心樞紐。”考克利爾競立氫能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朱海峰表示。
據了解,目前氫能源制取方式分為化石燃料制氫、工業尾氣制氫、水電解制氫等。北京佳安氫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江風認為:“2019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的水風光棄電約515億度,棄電越來越多,解決電能的并網消納存儲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氫燃料需求的增長將進一步推動棄風棄光等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有利于打破可再生能源發展瓶頸,擴大可再生能源占比。”
不過,業內認為,相比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工業副產氫在現階段更具現實操作性。
工業副產氫發展優勢明顯
“氫能的發展路線取決于能源結構和能源稟賦。我國基礎工業發達,工業副產氫存在于各個省市,氫源更易獲得。”江風表示。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工業副產氫總產量全球第一,現有工業制氫產能約2500萬噸/年。專家強調,工業副產氫讓氫源更易獲取也更加便宜,可作為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廣泛應用前的過渡性應用。
與會專家介紹,我國潛在的工業副產氫來自煉化石化副產氫、氯堿副產氫、焦化副產氫、煤化工副產氫等。“氫源更易獲取,使區域的能源實現內循環、自給自足,同時使能源供給更安全。提純利用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氫氣既能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又能降低污染、改善環境。”江風表示,“便宜的氫源,將縮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回收期,讓更多企業愿意參與建設,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能減少混有氫氣的‘廢氣’燃燒,降低碳排放和減少燃燒后處理尾氣的環保投入,極大提高環保效益。”
江風進一步強調,我國氫源豐富且基礎好,但要注意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資源特點選擇氫源,另外,應時刻以綠色高效發展為最終方向。
應階段化、多元化發展
從長遠看,工業副產氫夠不夠用?專家提出假設:如果燃料電池汽車年里程20萬公里,每公里耗氫0.05kg,以10年內氫燃料汽車保有量將達200萬輛計算,那么每年需氫燃料2000萬噸。數據顯示,我國2019年焦炭產量理論上可提供427萬噸氫,遠遠無法滿足燃料電池用氫。
“無論電解水制氫還是工業副產氫,依靠單一路徑得到的氫源遠遠滿足不了未來發展所需,因此,未來的氫源供給應走分階段、多元化的道路。”與會專家強調。
與會人士說:“單一氫源無法滿足氫能行業發展,未來氫源應因地制宜、多元發展。沿海地區臨近港口,可以用氯堿、煉化、石化等副產氫;華北、華中地區工業發達,可用焦化和其他工業尾氣副產氫;西南地區可利用豐富的水資源電解水制氫儲能;‘三北’地區可利用風光棄電等綠色能源電解水制氫。”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從市場發展的角度看,工業副產氫也應分階段發展,結合地域資源特點,與多種氫源齊頭并進。“發展初期以示范項目為主,氫氣用量非常小,對工業生產影響小,主要著眼氫源經濟便利性;發展中期以大工業項目為主,氫氣用量適中,對原工業生產有一定影響,應結合當地資源稟賦發展;未來,當氫氣需求和使用量巨大時,則應更加注重綠色發展,統籌規劃氫源分布,與其他氫源一起實現多元供給。”江風進一步補充稱。